名校扩张能否带来高水平教育均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孙万帅 绘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苏婷 高伟山

  访谈嘉宾:

  吴国通:北京小学校长

  高洪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四耕: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

 【本期话题】

  日前,成都市青羊区宣布,将以数所名校为核心,实施集团化发展,将区内弱校都纳入集团当中,成为名校的校区或分校,3年内实现“名校满覆盖”。广州越秀区也将对辖区内12所中小学校根据“强并弱”的原则,合并为6所学校,并宣布合并之后将整体增加2400个优质学位。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治理薄弱学校、发展均衡教育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名校办分校”的道路。这样的举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特邀请三位嘉宾进行探讨。

  名校优质资源扩充谨防“注水”

  主持人:在一些地方,名校“嘴张得过大”,优质资源持续“注水”,不禁让人们担心名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会受到影响,最终有名无实,扩展到只剩下一个“名号”。您如何看待和评价这其中的问题?

  高洪源:这是现实价值选择中的一对冲突:一方面大家希望推进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又担心这些学校传统的优质教育能否继续保持下去。我认为,政府主导下的名校扩张做法出发点是好的,如果这种扩张是政府完全承担经费,而不是像一些名校办分校靠择校来收费,那么在小区域内均衡教育资源方面,这是一个冲突更小的选择,有利于改造薄弱学校。实践中,这种做法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区域原有各种品质学校的数量结构、水平结构、生源数量以及名校扩张的模式这几个方面来衡量。如果名校扩张实际是一种管理上的联合,在“集团”内部适度共享资源,不急于“并校”,那么效果可能会比较好。

  吴国通:城市布局调整为教育带来了整合资源、扩大优质服务范围的机会。从建设“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来看,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式,它使高高在上的名校由“塔尖”走到了“塔座”,缓解了择校热。而对原来的薄弱校来说,即使短期内名不副实,也会比过去无人问津的状态强。其次,由于名校的分校结合方式各有不同,生源、师资、管理服务都有差别,从均衡的角度来看,确实需要一个艰苦的成长过程,要有探索和成熟的时间。

  杨四耕:优质教育是名校集团化的起点和归宿。但是,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名校集团化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4个方面的变异:一是稀释了名校原有的品质与影响;二是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的同质化,削弱了学校的个性与特点;三是学校文化“告急”,师生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四是有的名校集团化采取公办民营的机制,有牟取利益之嫌。这些问题在实现教育优质化的过程中有时难以避免,需要我们完善相关监控体系。

  名校集团化要靠内涵满足群众需求

  主持人:集团化办学是否一定能带来优质教育?把薄弱学校“收归”名校旗下的第一步迈出后,体现“集团化”优势的最关键环节是什么?

  吴国通:优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从这一要义来看,优质教育不一定非要名校才能实现,只是名校更有发展的优势。从目前各地集团化办学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以名校为基础,整合地方资源,扩展名校的服务功能,相对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但优质和均衡只能是相对的。

  杨四耕:可以说,名校集团化办学是实现优质教育的或然手段与可能途径,而并不必然导致优质教育。从现实情况看,民众对“名校满覆盖”的满意度是相对的,它可能局限在一段时间内或一定的民众间。譬如,当名校原有的教育质量总体稀释了,民众是否能满意?当有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后,公办民营的高昂学费又会让多少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又何谈“满意”……所以,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集团化办学还得审慎思考和慎重行事。

  高洪源:集团化办学还只是一种体制上的改变,至于是否优质还要看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如果集团化办学能够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优质师资适度共享,创造促进各类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实现集团内部统一化与多样化的集合,那么可以从内涵上提高各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名校满覆盖”可以满足多数公众心理上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是渐进过程

  主持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正确路径应该是什么?“度”又是什么?仅靠名校扩充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不均和优质资源缺乏的问题?

  高洪源:薄弱学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也应当是多样的。正确、适度的名校扩张只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集团化办学在策略上要考虑原来各学校的状况和群众期望,采取渐进的措施,重点放在通过干部和优秀教师在集团内部重新配置来改变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吴国通:现阶段优质教育的建设强调资源共享,因为“共享、共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智慧。名校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应该在现阶段的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所在的北京小学虽然没有成立教育集团,但也形成了一校多址的不同校区。我们采取整合地方优质资源的方式,逐年招收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本校跟班顶岗培训,用6至8年时间来培育分校,促使优质服务逐步到位。而成都青羊区几所优质名校的“一体式”、“合作式”举办分校的做法,同样是以“共享、共赢”为基本出发点。

  杨四耕: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管以何种方式,都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或“扩大”。我认为,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人,尤其是以校长为核心的教师团队。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太少,才会利用名校兼并的方式来疏解压力,最好的办法是“把鱼池做大,让鱼自由游泳”,解决之道是从制度上让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充分竞争,政府允许私立学校自由融资并保障其权益,创造一种“公”“私”平等发展的制度空间。